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追寻精神安顿的乐园

日期:2022-02-22 15:02:29 来源:人民论坛网

2021年底,我收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蔡劲松教授寄来的他刚出版的诗歌选集《故乡与异乡》(民族出版社出版),打开散发油墨清香的诗集,被扑面而来的诗句所深深吸引:“从羽翅出发/天空一片晴朗/大地在望/所有与之毗邻的轻烟/犹如白色之焰:长出鸟的歌喉/犹如流放的生命之颤者/犹如风中的飞腾/耕牛背上的童年……”这是诗集开篇《梦回乌江》开头的诗句,画面感极强,且情感浓烈,意境深邃。我们从中仿佛听到乌江两岸流淌的歌谣,看到诗人深情凝望故乡的身形,其景其情,宛若夕阳下的一幅剪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故乡是作家、诗人永远离不开、绕不过的创作话题,诗人蔡劲松的诗歌抒写也不例外。他的诗大抵以故乡乌江为背景,以时空为线索,以地域为标识,以情感为依托,抒写了他在故乡与异乡精神上的安顿与追寻:“是沉凝的岸影,构筑诗的居所,沉积于诗的河床。”充分体现出诗人对待生活态度与情感的真诚表达。

《故乡与异乡》这本诗集,精选收录了诗人蔡劲松30多年来创作的230多首诗歌,以故乡和异乡为主题,分为“梦回乌江、在北方、翅膀下的风、素履之往、空旷之年、无极之核、寂静之声”七辑,既保留了南方山水的明澈与深情,又兼具了北方高原的浑厚与开阔。诗人对故乡的眷念、对异乡的倾诉之情,在诗集中袒露无遗。

蔡劲松教授系少数民族、侗族人,他生于贵州松桃,长于乌江之滨的山城思南。1987年考入西安交大,从此就离开了故乡。大学期间开始文艺创作,发表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摄影等作品。毕业之后,又出版过长篇小说、小说集、诗歌集、随笔及艺术作品集等,并加入中国作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他创作的诗歌,对其内心世界的充盈与滋养、情感世界的蕴涵与激发,使他身上散发出一种典雅而又沉郁的艺术家气质。

寻找故乡的精神存在,是诗人蔡劲松写诗创作的主要缘由。“乌江两岸的山峡,其实一直紧紧包裹着故乡的血脉,当然也时常左右我思维的脉动,浸润我游子般的心灵。”他曾在西安求学、工作11年之后,1998年又辗转千里调到北京至今。为此,他常忆起故乡的山水草木,旧时旧事旧物笼罩在沉寂的回想中,这是一个身在异乡诗人最自然的真实反应。他在《梦回乌江》中写道:“晨曦/在田间挥动犁耙/选择乌江的流向/由此诞生着恒久的篝火、芦笙/与源于民间字母的诗歌/回到紫箫的音域/仿佛渔舟独去/吹奏悠然欲飞的阳光之桨/梦回乌江/站在古老射手的长弓上/射穿大坡地和水的胸膛/而乌江依旧 她童年的美丽/不止一次地注视着两岸的延伸/她告诉我 很久以前的秋天并未风干/乡间鸟语与翠绿同存”。这首诗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幅灵动的山水画、一曲动人的思乡谣,更是精神寄托与心驰神往的伊甸园。在他看来,离开故乡越久,一些碎片和幻象,在他的视野里,也愈来愈单纯,愈来愈苍茫。思绪仿佛回到童年的时光里,像一只飞旋田野的萤火虫,探照故乡的源头和印迹。《渡口》就是一个例证:“彼岸 坐在遥远的云端/骑红马驰来/一个飒然有声的时刻/我飞身跨越两崖/看见绝壁与平川之花/无论村庄有多远/无论竹梢伸向何方/我手持日照/守护着石头和水的重量/码头唯有天空下的码头/埋藏着坚硬的呼吸/码头 唯有旭日高射的码头/在蓊然涌动的血液中浇铸脊梁/而船在江心/陷于陌生的岁痕之伤/那丛中的纤纤水竹/又将如何被撑于手中”。这首诗以特有的艺术张力,将渡口中的情形立了起来,画面灵动而又清晰,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弦。还有像《石板寨》《中坝》《若水的故园》《黔西大地》《天河潭》等诗作,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蔡劲松一直在经历着、认领着、思考着、辨析着、透视着他心中的这两个故乡:“一面是故乡的居所,一面是异乡的堤坝。它们都从自然的田地里孕育,又都生长在漫长的生活里。”作为一种精神的根植和劳作,诗便成了他心灵的自适与慰藉,成了他内心倾诉、性情涵养的最佳方式。

故乡是一个人的文化起源,为故乡写作,包含着对个人生命价值的沉思和认定。诗人蔡劲松自己也曾说过,在此后30多年的时间里,他经历无数次的离开、返回故乡与异乡之间,但每一次,都不如十八岁出远门时那般刻骨铭心、魂牵梦萦。那一次,是再也回不到源头、回不到过去的远行,是人生旅途漫长诗篇的序章。因而,在《故乡与异乡》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乌江故乡的眷恋、细致观察和倾情抒写,充分表明其知识者的精神还乡,渗透着文化情怀和人文关怀。如《光荣与梦想》:“野外的阳光用水酿造/漂泊的爱情/一如乌江的丰盈/飞过头顶 渡过亲切的彼岸/拾阶而上/一如我未来的眺望/集于身旁/现在靠近我的鸽子/正等待一支闪耀的乐曲/旋升于水做的舞台/便是赤城的乌江”(《光荣与梦想》·节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内心情感,真正凸显了物我交融、直抵胜景的艺术效果,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有人说,诗歌是自我的镜像。在写作中不断地认识自己,返回真实的内心,才能达到最佳境界。蔡劲松诗集中的《陕西这个地方》《致西安》《老城》《大雁塔》《北方河》《遥远的牧歌》《咸阳,阐释和我》等诗作,常把异乡作故乡。这些诗就像水墨画一样,其线条轻重多变,虚实相间,笔断意连,其主体感、内在感、幽境感,可谓呼之欲出。如:“我找到一群饮月光的羊羔/一条意识的河流上/一片枝叶繁茂的夜的山坡/某个瞬间 我找到/牵着羊儿的少年/在陕北倾听驰骋的脚印/”(《饮月光的羊群》·节选)这首诗解构着他自身的一切,不断呈现出内心世界与精神上的追寻。《故乡与异乡》诗作中,还有很多意象的建构,突破了平面模态,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立体感。如“一条江/从我面前经过很久了/我一直像石块那样击落在江面/像目光沉在水底/看见沼泽的环境/我当年想象时/风雨落下/在这片峡谷间静寂无声/在青色的岸边/云雾环绕着流浪着/唯有船/行走在远远的江心”(《我是一条江》·节选),诗中的“一条江”象征意象,我认为,它既联系着此岸世界,又联系着彼岸世界;既联系着过去,又联系着未来;既是外在宏观世界的象征,又是内在微观世界的幻化。从而达到了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形象与抽象的平衡。同时也实现了题旨的飞升,表明了诗人叩问人生、慰藉生活、诗意渡舟的精神追寻,传递出了故乡中落寞寡合的孤独音响。

作为一个艺术家,诗人蔡劲松十分注重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把绘画、音乐、浮雕等诸多要素,融入诗歌创作之中,将写实具象嫁接与意象重构,得大化而无迹。为此,他的诗作始终弥漫着思、美、静、灵、韵等特质,其笔墨细腻、意向灵动而富有哲理和新奇感,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质素,令人叹服。诗人对故乡或异乡的抒写,总是带着庄严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并延伸到开阔的精神领域层面,从而拨响了云影与松风的和弦,抒发了池塘与月色的浪漫。整个诗集饱含着诗人对生命的体认和对生活的挚爱,呈现出开阔的视野与独特的精神品质。如《凝望南方》《月光下的巷子》《我心深处》等,在这些足以叩击人心又引人思索的诗作中,无论是自然、社会或大海、乡村,无不贯穿着诗人追寻精神安顿的深刻认知和透彻的感悟。这不仅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还引发其心灵的震撼与美的向往。

综观《故乡与异乡》中的这些诗作,掩卷而思,我们恍然大悟:诗人心目中的故乡,真可谓大亦!他抒写的异乡,是与故乡的特质糅在一起的,诗中始终存在着或迷恋着对于故乡和异乡的倾诉与低吟。其实,诗人只是用一种“错位”的方式,来彰显故乡是精神之根、异乡为灵魂之诗的人生意蕴!

蔡劲松:管理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北航艺术馆创始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诗歌、小说、散文、艺术评论等作品200余万字,散见于海内外报刊;出版诗集4部,长篇小说、小说集2部,随笔集艺术作品集2部,学术专著5部;曾在北京、台湾等地举办艺术个展3次,雕塑、山水画作品被数十家海内外机构陈设、收藏。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少数民族创作委员会委员。(作者:陶建群,系资深媒体评论员)

责编:叶壮

标签: 追寻精神安顿的乐园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