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经济  > 正文

每日报道:坚守耕地保护红线

日期:2023-05-13 14:59:38 来源:​经济日报


(资料图片)

自然资源部日前称,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耕地净增130万亩,是继2021年全国耕地总量净增后第二年实现净增加。这表明我国实行的由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组成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已在耕地数量保护上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针对耕地保护实践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中央和地方层面不断提升制度供给能力,政策文件出台速度加快,制度创新逐渐增多。快速、精准的制度供给为遏制耕地保护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但还要从治理层面发力,保证制度高效落实。

目前,耕地保护治理工具不断完善,已构建起耕地保护“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治理闭环。强化了事前治理,如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确保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决策部署的源头“长牙齿”。同时,利用先进技术,加大耕地保护事中治理,如通过提高卫片执法的及时性和精确性,有效制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此外,通过提升耕地保护事后治理的公开性,如对耕地保护督察发现的违法违规重大典型问题公开通报,以发挥警示作用,督促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依法依规管理保护耕地。从制度层面和治理层面不断硬化约束,依托先进的耕地监测技术,我国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

耕地保护红线既是数量上的,也是质量上的。近年来,我国对耕地质量保护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通过实施项目、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耕地保护补偿激励资金等支持政策,激励农户产生耕地质量生态保护行为。但由于难以精确监测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耕地保护补偿政策的效果较为有限。因此,亟需以技术优化升级为耕地保护精准补偿奠定基础。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设立2.8万个各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基本覆盖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和种植制度,这表明耕地质量监测基本网络初步建立。可以预见,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未来将逐步发展完善。因此,可以基于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提供的信息,衡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效果,进而以保护效果为依据支付耕地保护补偿资金,以发挥财政资金在耕地保护上的最大效益。

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中数量、质量、生态保护具有协同效应,耕地生态保护可以同步提升耕地质量和产能,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过于看重耕地短期经济价值的理念和行为,可能导致耕地生态恶化,甚至破坏耕地的生产功能。如何兼顾效率与可持续性成为耕地生态保护亟待突破的难题。实践中,一些地方在政府、市场、社会、村集体等多方主体合力下,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提升产业层级等途径,实现了耕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使农户能从耕地生态保护中受益,激发了农户保护耕地生态的内生动力。随着人们对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日益上升,市场将成为耕地生态保护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应抓住消费升级的机遇,助推农业产业绿色转型,同步提升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解决耕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难以协同的问题,从而切实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 珍)

责编:王瑞景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