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经济  > 正文

权威部门隔夜两度发声:中国当前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通缩|世界新资讯

日期:2023-05-16 13:43:43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倪浩】15日和16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两大权威经济部门接连发声,进一步扫除外界关于“中国或面临通缩风险”的疑虑。

在5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再次明确表示,当前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发生通缩。就在一天前,中国人民银行在一份报告中同样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亦不存在长期通缩的基础。

一个月以前的4月18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显示,3月份CPI、PPI数据双双出现回落,尤其是PPI跌入负值,CPI跌到1之下,触及阶段新低。在此之后,内外担忧中国通缩风险的讨论不断升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份,中国CPI、PPI以及社融数据继续走低或出现回落。PPI回落幅度继续扩大到-3.6,CPI同比上涨只有0.1%,已迫近于0。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4月份的社融数据也在3月份的基础上出现明显回落。

针对这一局面和外界疑虑,付凌晖在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再次阐明国家统计局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当前中国价格低位运行主要是阶段性的,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总的来看,下阶段也不会。

此前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在5月15日晚间也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不符合通缩的特征。央行还指出,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在经济界眼中,通缩是比通胀更为难缠的经济话题,并与经济衰退联系在一起。日本“失去的三十年”间,经济长期停滞并伴随着典型的通缩。因此,中国今年3月份和4月份的经济数据引发外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强烈关注:不断走低的价格,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偏冷,活力不足?英国《金融时报》曾一度发问:“欧美正为通胀苦恼不已,中国却兴起了通缩的讨论,通缩真的来了吗?”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作为外界判断中国是否面临通缩风险的标准之一,CPI和PPI两个宏观经济指标出现回落甚至跌破0的情况本世纪以来已多次出现。其中,2002 年 CPI 曾阶段性回落,且连续 10 个月低于 0,同期PPI也处于负值区间。2008-2009年和2020年CPI和PPI则再度出现了同时跌破0或呈现一个在负值区间一个低位运行的态势。不过,当时中国的GDP增速和宏观经济表现并未被两个数据所束缚,尤其是2002年后,中国经济增速长期持续高速增长。

对于目前不断走低的价格,付凌晖分析说,一是由于食品价格的回落(鲜菜与交通通信价格在4月份的下降是CPI最大拖累项),二是全球能源价格总体上趋于下行,三是4月份汽车等消费品降价促销的影响,四是去年同期较高基数带来的影响。

在各国的CPI计算中,经常将波动较大的能源和食品剔除后进行核心CPI的计算。付凌晖在16日的发布会上也提醒称,要看价格总体状态,更重要的还要看核心CPI。他说,4月份中国核心CPI同比上涨0.7%,与3月份保持同一水平。付凌晖表示,目前中国的价格涨幅低位运行是阶段性的,随着扩大内需政策显效、经济活跃度提升、就业逐步改善、收入增加、消费信心增强,将带动CPI涨幅回到合理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15日也指出,相较于2022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数十年不遇的高通胀,中国通胀保持在温和区间。过去一年、五年和十年,CPI均涨幅在2%左右。而本世纪几次CPI跌破0均未明显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趋势。中国人民银行认为,总的看,若经济保持正常增长态势,CPI阶段性回落的影响不宜夸大。

202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开始强力复苏,GDP增速同比达到了4.5%,超出预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位置,继续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以及明显的韧性,让国际机构纷纷上调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4月份,摩根大通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6%上调至6.4%,称最新的季度数据表明未来中国经济有望进一步增长;花旗银行将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5.7%上调至6.1%,称中国经济“在消费和服务业的带动下正顺利走上疫情后的复苏轨道”;瑞银集团也把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5.4%上调至5.7%,原因是“在消费和房地产强劲反弹的推动下,2023年一季度的经济复苏好于预期”。

责编:张青津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