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经济  > 正文

研发新农机 为民添便利(人物故事·聚焦乡村创业)

日期:2023-08-22 11:45:48 来源:人民日报

张书祥,1972年出生于甘肃省会宁县,1994年开办农机修理店,并逐渐走上农机自主研发道路。2010年底,张书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成立农机公司,目前已带领团队研发出28种农业机械产品、成功申请61项专利,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银奖等。图为张书祥在调试农机。陆 凯摄

■创业心得


(资料图)

提升高端农机装备的国产化和自主化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

——张书祥

平头、汗衫,一双粗糙的手,“都说我像个农民,我本身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嘛!”一到收获的季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祥和农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书祥不是“泡”在地里,就是待在工厂里。“农机研发离不开调研,只有多看看农民需要什么,才能确定研发方向。”他说。

从事农机研发、生产、销售多年,张书祥已经成功申请了6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他成立的祥和农机公司,目前生产五大类14个系列农机具,涉及种植、施肥、收获等农业生产多个环节,其中自主研发的有28种。

“就想让农民轻松点”

对于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张书祥来说,跟着父母干农活是“必修课”。“那时候农业机械很少,绝大部分农活要靠人工完成。割麦子、掰苞米、挖土豆,什么都得干。最难的是给玉米脱粒,得用手搓,两个手掌心的皮肤都搓破了。”

如果能有更多农业机械帮忙,农民是不是就轻松多了?还在上学时,张书祥就想着以后能自己研制农机具,改变农民的劳作状态。后来,他跟着老乡到玛纳斯县打工,当过鞋匠、摆过地摊,还卖过铁皮烟囱。后来,他决定沉下心来学门手艺。

于是,他到玛纳斯县的一家铁器加工修理铺当了学徒。师傅连续招了十几个学徒工,但因为又苦又累,很多人没坚持下来。“我想着要争一口气,白天跟师傅干活,晚上自学,慢慢学会了手艺,就自己开了一家农机修理店。”

农机修理需要锻打设备,买不起空气锤,张书祥就自己仿制。他设计制作了一台皮带锤作为替代,还开始生产拖拉机拖斗及悬挂链条、中耕施肥机等产品,“农民需要啥我就琢磨啥,就想让农民轻松点。”

当时,中耕施肥机是抢手货,但技术含量偏低,稍有规模的加工厂都可以做。“长远地看,还是要生产有技术含量的产品。”经过观察思考,张书祥开始琢磨新产品。

联想到小时候搓玉米的经历,再看当时市场上使用的玉米脱粒机只能简单脱粒,需要人工除杂、筛选,费时费力,张书祥决定在单一功能的玉米脱粒机基础上,增加风选、除杂、筛选、装袋等功能。多功能玉米脱粒机的成功研制,让他获得了第一个国家发明专利。

“一定要跟着农民需求搞研发”

张书祥的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5年,他研制出第一代八行棉花精量铺膜播种机,兴冲冲地将其投放市场,结果收益不及预期。“种的时候没问题,但采棉机是六行的,你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成!”农民不买账,50多万元的产品成了废铁。

更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持续投入研究。张书祥没有气馁,而是建立研发团队,每到春播季节就带领技术人员无偿为农户服务,在田间地头边看边记。不久,改进后的棉花精量铺膜播种机不但弥补了之前的缺陷,还增加了调整株距等功能,先后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我发现当时播种机的株距是固定的,但农户的需求可能不同,于是干脆把播种机里面的穴播器设计成可调节的。”张书祥说。

棉花的种子大小差不多、形状也比较规则,但遇到不规则的种子,机械还是无法做到一穴一粒。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张书祥在办公室里摆了100多瓶不同的种子,一样一样尝试。如今,当地常见的打瓜籽、葵花籽等都已经实现了精量播种。

在做市场调研时,张书祥还发现,红枣采摘是不少农民面临的难题。当时,市场上的红枣采收机只能进入标准5米行距的枣园,但各地枣农种植的行距不同,很难用农机统一采收。

“在枣园里,我看到枣农把落在地上的红枣一个个捡起来,或者扫成一堆装进塑料筐后,再把筐里的土筛出来,太费劲了。”张书祥说,一天下来,枣没收多少,人工成本倒不少。此外,如果采收不及时,还会错过出售红枣的好时机。

“一定要跟着农民需求搞研发。”只有不断更新迭代农机,才能满足变化的需求。2018年,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张书祥研发的自走式红枣采收机在阿克苏、和田、喀什等地推广使用。一台机器一天可采摘红枣5—8吨,相当于20个人一天的工作量,还能将红枣和树叶、树枝分离干净,实现直接装箱。

“创新的灵感就是一瞬间的事”

多年来,张书祥一直随身带着一本小册子,上面记满了农民对产品的需求,以及他脑子里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很多时候,创新的灵感就是一瞬间的事。”张书祥说。

滴灌带回收机的工作原理,是将滴灌带卷成一卷带走。但是卷越大拉力越大,滴灌带容易被拉断,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张书祥。一次,他正琢磨着,一低头看到自己脚上的布鞋,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纳鞋底的麻绳都卷在一个扁平的轴上,“相比圆轴,扁轴在卷动的时候一松一紧,可以给个缓冲!”张书祥立即掏出小册子,画起了草图。几天后,新的样机改造完成,一测试,果然不断带了。

2010年,张书祥成立了祥和农机公司。现在,公司的产品已经销往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张书祥研发的实用农机,见证了农业向科技化迈进的步伐。17岁的他,看着农民在烈日下手工割麦子、摘棉花,汗流浃背;如今,新疆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85%,已经很少再见到农民满裤腿泥巴了。

前阵子,张书祥带着自己研发的农机参加了新疆农业机械博览会。看着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国产农机摆满了现场,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很多现代化农机是一线人员共同努力研制的成果,每次想到这其中有我的参与,就很有成就感。”现在,张书祥还在持续钻研具有信息获取、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的新一代农机装备。(人民日报记者 李亚楠)

《人民日报》(2023年08月22日10版)

责编:秦雅楠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