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今日延安绿满山川

日期:2021-12-28 06:24:5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俯瞰延安吴起县走马台村杨青流域。  新华社记者 陶 明摄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人称“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发一回洪水满沟泥”。寥寥数语,勾勒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人们心中的无奈。

但如今,若是再去延安,昔日的荒山秃岭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绿满山川。多年来,延安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之以恒治山治水,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并与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截至2020年底,延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3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6.6%。2021年,延安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0平方公里,新建加固45座淤地坝,治理10条小流域,并入选“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去年公布的延安市遥感植被覆盖度监测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2000到2020年,绿色、深绿色区域在延安版图上逐步扩展。

每到秋末冬初,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就迎来了成熟季。山上千亩果园里,南沟生态示范园区的员工们正忙着采摘、装箱,快递给全世界的果树认养者们。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南沟村向生态发展转型。绿化造林、土壤改良、修建淤地坝、节水灌溉,在一系列生态环境的治理中,实现了乡村蜕变。

南沟村村支部书记张润生介绍,南沟村建立了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按照山、水、林、草、田、园、路、村综合治理思路,将园区打造成集水保科技示范、现代农业展示、生态旅游度假、黄土文化传播、科学研究试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5万元的稳定收入。

“山峁缓坡修梯田,陡坡山间种林草,沟道打坝造良田。”延安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打造了延川梁家河、安塞南沟、宝塔薛张等一批“水美乡村、水富乡村”示范样板。宝塔区薛张流域自实施退耕还林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约424公顷。退耕还林后,通过建设基本农田,按照“山上苹果、山下蔬菜”的方式,流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比以前增加了1万多元。

“原来的山坡水土流失严重,将坡耕地改梯田后,土层加固,土质更好,农作物产量也翻倍。”石门镇大庄河村支部书记张有成说。在延安市甘泉县,坡耕地改造项目火热启动,实施总面积达97.61平方公里,覆盖石门镇11个行政村,惠及村民10368人。

沟道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延安市坚持开展以淤地坝为主的沟道治理工程措施,创造性地总结出水坠坝、沙棘柔性坝等方法。在延川县贾家坪镇马家湾淤地坝,坝下的泥沙已经成为大片平整的田地,两侧山坡上植被茂密。

在丘陵沟壑区建淤地坝,既能拦泥沙又能保水土,正所谓“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今年,马家湾村村民文世雄的5亩玉米地又喜获丰收。

“坝地保水保肥效果好,山上流下来的都是熟土,淤积成坝田以后,坝地上种粮产量是梯田的2—3倍,是坡耕地的4—6倍,比以前靠天吃饭踏实多了。”文世雄说。

如今,马家湾淤泥坝已拦截泥沙650万方,种植坝地830亩,亩产玉米800千克,年种植收入200万元,促进6000亩坡耕地退耕,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目前,整个延川县境内已建成的淤地坝减少了11632万方入黄泥沙,全县累计促进24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坝地水肥条件好,易于耕作,坝路结合,更方便了群众生产出行。

白墙青瓦的民居,干净整洁的道路、设施齐全的广场……走进黄陵县葡萄寨移民新村,仿佛置身于风景优美的乡村公园。村边的生态涝池格外显眼。“我们这自古十年九旱,涝池收集的雨水、地表水,成了村民农业生产的备用水源。”葡萄寨村党支部书记刘海全说。在涝池周围,还建有微公园,公园内有人行步道、观景亭、体育设施等供群众休闲娱乐。

涝池是延安人民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总结出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有效防止了沟头前进、沟岸扩张和塬面蚕食。葡萄寨移民新村的生态涝池不仅成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备用水源,也为村民提供了亲水空间。像这样的涝池已成为点缀在黄土高原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本报记者 何欣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2月28日   第 08 版)

责编:侯兴川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