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外来书记成了自家人

日期:2022-02-12 15:06:38 来源:南方日报

一名大湾区金融青年,去到山村扶贫,会面临什么考验?

生于1989年的刘一龙,从四川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东莞一家国企。2016年,他被选派到韶关南雄市百顺镇百顺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一干就是5年。

“刚开始有人传言要把我撵走,后来都想我留下,中间过程让人感慨万分。”刘一龙回忆道。他和村民拉家常、讲政策,带领他们发展村集体经济……这个原无基层工作经验的外来后生,用行动赢得信任,逐渐成为村民眼中的自家人。

“这5年虽然艰苦,但是值得。”回首挥洒在大山里的年华,刘一龙直言并不后悔,因为他实现了给“世界带来一点改变”的初心,也获得了村民发自内心的认可。

赢信任▶▷成为可以让村民掏心窝子的人

穿过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伴着摇摇晃晃的景色,2016年春,刘一龙第一次来到百顺。

百顺村,位于韶关南雄西北部,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延绵起伏的山沟中间,夹杂着七零八落的耕地,村里随处可见破旧的泥房。

刘一龙还没从眼前的景象中缓过神来,很快又遇到了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等问题,更面临当地村民对他的排斥。

“基层工作这么复杂,你一个年轻人能做啥,是来镀金的吧?”“扶贫资金已经下发了,还要你人来干嘛?”……面对质疑,刘一龙没有退缩,而是选择把身子放低点、工作勤快点,努力和村民打成一片,踏实做好手头工作。

基层工作繁琐,涉及民生政策的宣传与落实,还有农业生产等知识。刘一龙花了许多时间研究政策文件,搞懂各项工作怎么做,并主动找当地村干部学习请教。

信任感就是这样逐步建立起来的。来到百顺村后,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入户调研,一个多月时间里摸查了80多户村民,并要从中精准识别出贫困户,分类施策帮扶。

刘一龙至今仍记得初次走进刘民生家中的场景。刘民生的儿子患有脑瘫,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只能由家人寸步不离地照顾,高额医疗费压得这个农村家庭喘不过气。

了解情况后,刘一龙帮他们申请了低保和大病救助,医疗费总体报销比例达90%以上,并向自己所在的公司发起募捐。经过几年治疗,孩子的病情好转,已能下床走动。

这一切让刘民生看到希望,他更加卖力谋生,同时打多份零工,实现家庭增收,逢年过节还捎上土特产,去村委看望刘一龙。刘一龙婉言谢绝,并鼓励他好好干,保持乐观心态。

“走访贫困户时,我发现这小子可以啊!”百顺村党支部书记刘根深,几年前作为村委会副主任与刘一龙共同奋战在扶贫一线。帮扶刘民生家的经历,让他忍不住对刘一龙竖起大拇指,“刘书记在这里五年,农户都相当感动,相当认可”。

谋发展▶▷运营水电站打造全村“钱罐子”

拔穷根,发展产业是根本。如何在山沟沟里“掘金”?刘一龙及团队对此进行了探索。

刚开始,他们把目光投向精品农业,带领贫困户生态散养土鸡。但居高不下的成本使鸡的价格整体偏高,缺乏市场竞争力,通过消费帮扶向外供应一两年后,便难以为继。

后来,他们尝试种植业,在村里流转了50亩土地,由当地合作社种植玉米。但山区自然条件导致玉米歉收,种了一季便以失败告终。

“这些尝试一度让我心情低落,但也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成长了不少。”刘一龙说。

让他最有成就感的扶贫项目,是投入104万元扶贫资金,对百顺村内一座废弃水电站进行收购并实施改造,使之成为全村的“钱罐子”。

地处粤北山区的百顺村雨量充足。往年每逢雨季,村民总盼着天气好转,可以尽快下地干活。水电站投入运营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10万元。如今对村民而言,雨水便意味着收入。这一项目在2018年中国证券期货业扶贫工作交流大会上获评“精准扶贫项目奖”。

此外,工作队还把扶贫资金入股南雄市及百顺镇统筹项目,让贫困户从中获得分红。

通过多方面努力,百顺村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的4.4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34.5万元;5年来,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从3458元提升到2.02万元。同时,道路硬底化、危房改造、修建河堤等一系列工程,让村容村貌大幅提升。这一切,刘一龙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5年来,刘一龙并非没有向往过外面的世界。2018年底,驻村扶贫工作队即将调整轮换,他打算回公司学习业务、拓宽眼界,而且当时他的妻子已经怀孕。百顺村村干部和村民则极力挽留,希望他继续干,带领全村彻底实现脱贫。

几番犹豫,刘一龙因为对村民确实不舍,最终决定留下。“这个工作虽然照顾家庭不多,但我觉得很有意义,以后小孩出生,我作为老爸还可以吹吹牛。”

2021年,结束驻村帮扶后,刘一龙返回东莞,成了一名出入于CBD写字楼的白领。但他的思绪仍不时飘回“第二故乡”百顺村。“这五年不会因我的离开而被遗忘,会一直传承下去。”

■青年说

“趁年轻 多沉淀”

我是湖北仙桃人,小时候每逢寒暑假,就往乡下的爷爷奶奶家跑,爸爸还带我去过茂名的一个农场,所以我对广东的乡村并不陌生。之所以响应号召去扶贫,是因为我有种情怀,想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改变。

来到百顺村后,心里确实有落差。但回头看很值得,因为我参与了国家的一件大事,这种机会很多人一生都没有。这5年来,我经历过成功和失败,有笑也有泪。通过扶贫,我对基层工作有了清晰认识,比以前更加沉稳。

我认为,年轻人应该更多去沉淀自己。扶贫这几年,有人说我荒废了,但我认为,跟着国家政策干这件大事,给那么多贫困户带来希望,我没有白费。接下来,我希望更多有志于为国家作贡献的年轻人可以投身乡村振兴。我也将立足金融行业,继续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南方日报记者 苏晨

标签: 外来书记成了自家人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