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欧洲创新还需“战略自主”加持

日期:2021-12-17 10:40:34 来源:环球网

美欧媒体最近援引英国一家评估机构发布的年度欧洲科技现状报告称,2021年欧洲地区共新增98家独角兽企业(指成立不到10年但市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高潜力公司),增长率达44%,年内新增创新资本融资高达1000亿美元,欧盟吸引超过500万美元以上的风险投资从2010年占全球18%增长至2021年的33%。“欧洲创新”这一亮眼表现引发广泛关注。有分析说,欧盟正从过去小型创新企业的“洼地”逐步迈向全球创新的重要一极。初创企业从业人士甚至惊呼“欧洲科技生态火极一时”。

欧洲创新业态的突然兴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冠疫情带来对经济运行和商业模式的重塑,成为一个“意外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疫情下各国国内外人员交往和商业活动受到限制,企业运营、消费、支付、娱乐等方面越来越多地从线下走到线上。过去实体产业“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欧洲,消费者和企业也不得不更多采用互联网金融、线上购物、线上会议等服务来缓解疫情封锁对生产生活的冲击,相关的一些服务应用也因需求骤然提升而被孕育出来,弥补了过去相关领域缺失留下的空白。

这种趋势也体现在企业分布上,比如欧洲近1/5的独角兽企业以及欧洲估值前十科技公司中的四家,都是金融科技公司。

另一方面,欧洲今年创新领域异军突起也得益于多年来的普遍栽培。比如欧洲大部分独角兽企业成立时间在8年以上,意味着多数公司都经历了“破茧成蝶”的艰难历程。与此同时,欧洲国家非数字科技企业也是其创新的重要力量,由于欧洲在化工、材料、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具有深厚的产业积累和科研基础,随着欧盟自身推进“经济绿色化”“循环经济”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创新人才也借助这些东风将自身研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清洁能源和气候相关领域发展尤为突出,伦敦、慕尼黑、柏林、巴黎、斯德哥尔摩等欧洲大城市的创新集聚效应愈发显著,甚至能与美国硅谷相媲美。

另外,欧洲很多中小国家具备独到的科技优势,比如爱沙尼亚的激光产业、比利时的微电子研发和生物制药等。在欧盟及各国对创新重视加大和政策扶持加码的背景下,这些科研资源一旦把握机遇也能够迅速转化为成果。

当然,美国在欧洲创新投资领域的作用不可忽视。由于传统上大型企业和全能型银行在欧洲经济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欧洲国家初创人才很难得到资金支持以及创新成果商业化运用的机会,很多创业者转而选择到美国寻找创新生态、建立公司、求得风险投资等。因此,不少欧洲的初创企业往往具有美国血统,同时美国风险资本也借机深入欧洲的创新业态之中。数据显示,仅2021年,欧洲科技行业的美国投资者数量即同比增长50%。

然而,欧洲国家的初创企业发展前景也不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初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仍依赖于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虽然近年来欧盟已经在包括数字经济、数字市场、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方面不断出台法律法规,以求构建更加完善的欧盟数字经济单一市场,然而欧盟内市场分化情况依然严重,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较大经营成本压力,比如它们需要在不同国家针对差异性标准以及多种语言来调整产品或服务内容。同时,在“规范”数字经济市场过程中,如何在反垄断、数据安全等维护消费者权益与保护、鼓励企业创新活力之间取得平衡,欧盟仍需进一步理顺。

欧盟在创新、科技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真正的“战略自主”。近年来,欧盟逐渐认识到自身科技、创新方面短板已经对其综合实力、全球影响力以及对外独立自主决策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建设科技领域和“欧洲主权”受到越来越多重视。然而,科技创新的发展只有秉持开放包容态度,才能将自身打造为汇聚全球人才和资金的企业创新枢纽。为了自身竞争力而大搞“科技保护主义”,将技术问题意识形态化、泛安全化和政治化,以地缘竞争视角看待各国企业间的科技创新合作,只会将技术融通的大门封闭,不利于欧洲自身迎接全球创新的潮流。欧盟若想真正实现“科技主权”,就绝不能迎合某些大国搞基于冷战思维的阵营对抗,那样既不能维护自身利益,也将愈发将自己画地为牢,落入“科技孤岛”。(董一凡,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学者)

责编:吴正丹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