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上海方舱跑马拉松
进入上海静安体育中心方舱15天后,刘强在百余米长的走廊上已跑出170公里。他一次跑10公里左右,最长一次跑出一个半程马拉松。
在容纳了各种情绪的方舱里,刘强比较坦然,把进方舱当成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体验”。他跑步,听播客,侃大山,给压抑着情绪的舱友做“心理按摩”——他的微信通讯录新增了40多位好友。
他发朋友圈和微博,记录在方舱里的生活,这下大家都知道他感染了。“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感染过新冠病毒就疏远你,那些疏远你的人也不必在意。”
在方舱,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刘强紧绷一个多月的神经放松下来。身处整座城市防疫链条的末端,他最先感知到“奥密克戎”正在向这座城市逼近。
进入3月,刘强和同事告别“朝九晚五”,一直处于备勤状态,单位随叫随到。不久后,多个小区落实封闭管控措施。他和同事跟着视频学习穿脱防护服,口罩换成了N95,组织居民做核酸检测,对环境进行消杀。
3月28日,上海宣布以黄浦江为界分批实施封控,进行全员核酸筛查。从那天开始,刘强被要求住在单位。硬板行军床加一个睡袋,“越睡越冷”。 工作强度大,他“身心都很疲劳”。
在与感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病毒的交手中,居委会、物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努力维持着小区的正常运转。在一个由3条弄堂组成、住着1400多户居民的老式小区里,最初只有7个人的居委会处理全部居民的需求。
确认感染奥密克戎那天,刘强反而松了口气。“解脱了,我也确诊了,可以安安心心地去歇一会儿了。”
他通过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盒,第一次看见了病毒的“象征”——两条红杠,随后的核酸检测确认,他已感染新冠病毒。那是4月3日,据上海市卫健委通报,上海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25例和无症状感染者8581例。
刘强所在的工作组有11人,5人确诊。他们被隔离在一间办公室,等待一夜后,被转运车送去方舱。
除了肌肉酸痛,他觉得身体还好。但作为一名健身爱好者,他无法确认肌肉酸痛的原因,是病毒作祟还是运动后身体的正常反应。他的同事,出现过喉咙痛、发热等症状,这些症状大部分在进方舱前就消失了。
4月4日早上,刘强带着行李住进方舱。刚安顿好,他便换上跑鞋,绕着方舱跑了第一个10公里。
静安区体育中心在这名马拉松跑者眼中已不是熟悉的模样,它设置了800多张床位,每张床配有床头柜、插座、台灯和洗漱用品,床头处被隔板隔开。有妈妈带着年幼的孩子来,医护人员特地找到一个隔间,将两张单人床合并,勉强组成“亲子大床”。
刘强还“考察”了厕所和浴室。他记得,方舱开舱的前两天,确实有厕所能拍出“传到网上就吸引人眼球”的照片,但随着方舱开始运转,一切都在向整洁、有序转变。“几千个人就那么几个厕所,能和酒店的一样干净吗。”刘强介绍,方舱的保洁员大多能随叫随到。
在舱内的跑步持续了两天,刘强受不了每跑一段就有人对着他拍照、拍视频,他把“跑道”挪到了走廊里。透过落地玻璃窗,他能看到春天的一角。
他的方舱生活形成了另一种规律:每天测3次体温和血氧饱和度,下午测一次核酸。医生发的连花清瘟胶囊他只吃了一顿。
他恢复晨跑的习惯。往常,刘强习惯每天早晨4点半出家门跑步,跑1个小时。他自制的“强餐”在跑友圈也小有名气——在一个超级大碗里,混合麦片糊、蔬菜和鸡胸肉。他上一次参加全程马拉松比赛是在2019年,2小时48分钟跑完40多公里。疫情来了,线下马拉松比赛停摆,他报名的今年上半年的两场马拉松比赛也取消了。但他的脚步没停,每天跑,出差到陌生城市,也会跑个100公里,留下城市初印象。
在方舱,他在同样的时间起床跑步。“强餐”只能简单一点,麦片糊拌着盒饭里的菜。他带进方舱的1.5公斤麦片5天就见底,刘强不挑,方舱发的盒饭他一顿吃两份,被调侃“能去做吃播”。
他理解医护人员的辛苦,穿着防护服6个小时不吃不喝。“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你可以作出任何你想要的选择。但现在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把自己身体养好,吃饱就行了。”
在家那边,刘强的爱人成了小区“团长”中的一员,组织居民团购蔬菜。家人告诉他,那些不会用手机的老人也没被落下,楼道里的敲门声比往常更密。邻里间互相送菜,交换物资。
刘强把在方舱跑步的记录发到社交平台上。以往,除了那些“值得炫耀”的战绩,他很少发运动记录。但这次不同,他更想通过这些图片和文字告诉人们,感染奥密克戎的真实体验。
刘强每天跑步的走廊,也是一名15岁姑娘的“琴房”。她从温州赶来上海参加音乐学院的小提琴考试,被疫情困住了。在方舱,她每天坚持练琴5小时以上。进入方舱的第四天,她参加了音乐学院视频初试。
在这条走廊里,刘强还认识了从澳洲留学回来的广东小伙儿,他们一起聊健身、拳击,偶尔还会一起练些动作。另一名来自台湾的舱友是上海女婿,也喜欢长跑,他和刘强互留了联系方式,准备等上海解封,一起去苏州河沿上自由地跑一跑。
路过的医生会严肃地提醒他们,不要做剧烈运动。只有在这时,刘强才意识到奥密克戎还在自己的身体里。他关注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运动时始终保持着让自己舒服的状态。
他观察到,方舱里大部分人都“心事重重”。但那些心事多与舱外的生活有关。隔壁的舱友带了包装精致的咖啡进来,焦虑得喝不下,刘强获赠了这些“奢侈品”。他能回报对方的就是倾听。
来上海找工作的年轻人,刚住酒店没几天就感染了病毒。住酒店时吃饭都是问题,进了方舱反而舒了一口气。
60多岁的退休阿姨聊上一辈人的恋爱、上山下乡,还有被疫情扰乱的退休生活。这次感染,她最担心的是,出了方舱,会不会把病毒传染给孙辈?
“科学告诉我们,转阴之后是没有传染性的,我就只相信科学。”为了打消阿姨的顾虑,他又补充了一句,“我回家就要抱抱我的女儿!”
上海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通知》要求,组织专家制定了方舱医院出舱标准。按照要求,刘强需要间隔超过24小时的连续两次核酸阴性,方舱上报卫健委,审批后再由方舱通知所在社区,让社区和居委会派车来接。
刘强达到出舱标准花了13天,比同期来的60岁阿姨还晚了几天,上海市卫健委通报的方舱住院时间平均为1周。
他在方舱“迎来送往”。“方舱里两次转阴的人,害怕新人进来,这种抗拒和恐惧,和我们出去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有啥区别?”刘强安慰大家,身上有抗体的话,短期内再交叉感染的风险很低——他对自己说的也没有十足把握。
“只是为了安抚一下不安的人。”刘强说,“每个人身体状况不一样,我身上就像感冒一样。”
核酸阴性后的第3天,刘强收到解除集中隔离的医学证明,坐上回家的专车。同一天方舱里又加了一排新床位。
据上海市卫健委通报,4月18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迎来首个“出舱”高峰,1.5万人将回家继续居家健康监测。转天,又有1.2万康复者出院回家,会展中心的18号停车场上,百辆大巴等着接康复的感染者出院回家。出舱转运的力量逐日加强。
“上海的疫情终究会过去的,现在这种局面不是常态,你知道吧?”刘强说,“大家维持着这个秩序,保持了这么大的理智,又很配合,是因为大家觉得无论时间长短,终将会结束的。”
比起这些弯弯绕绕的正确话,他在社交平台上更简洁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奥密克戎,滚犊子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宇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4月20日 06 版
责编:海闻
标签: 他在上海方舱跑马拉松
推荐
- 他在上海方舱跑马拉松
- “书法是体育老师教的!”体育老师拍抖音教写毛笔字
- 新闻评论:“搬运”知识两头赚,如此吃相该有个说法了
- 北京5月1日起开通义务教育入学平台:加大户籍、房产等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信息审核力度
- 北京城市副中心M101线最新线路图公布 计划2027年年底通车
- 山西太原新增8+29 本轮疫情阳性感染者升至275例
- 守“沪”日志:心灵“能量补给站”助力“疫情疗愈”
- 沈阳中院敲响公司减资纠纷案件提级管辖审理“第一槌”
- 凌晨,上海一小区300多人在等蛋糕!或许是他最后一次生日
- 同心守“沪” 爱满人间
- 94岁阿婆被拉去方舱?上海市普陀区宜川路街道回应
- 四川天全:野生大熊猫“嗅气味”找伴侣
- 上海:城市静下来 “白衣战士”生死救援忙不停
- 山西朔州应县新增确诊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
- 云南德宏:民警救助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雕
- “纸褙福州城”蝶变的缩影:从旧棚屋到新小区
- 【上海战疫】荷兰志愿者Jacob:病毒很危险 我想帮助中国人民
- 通讯:方舱医院里的读书声
- 父母与女儿在同一方舱,原来他们“骗”了对方这么久……
- 记者手记:枪击、毒品、种族歧视——美国社会三大“死结”背后是人祸
- 上海: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 加紧推进疫情防控工作
- 国家植物园来了!开放时间、购票方式看这里
- 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
- 【凡人微光】危急时刻 他们的出现令人安心!
- 【凡人微光】货车司机服务区突发脑溢血 众人联手救援
- 【凡人微光】以车为家 这些乘务员努力保障运输生产正常秩序
- 【凡人微光】群众遇大雪封路被困茫茫雪山 4名官兵出手了
- 山东――加大政策供给 推动复工复产
- 全国高速公路收费站和服务区关闭关停自查自纠工作进展情况通报(截至4月18日24时)
- 中国空间站“生命源泉”运行稳定可靠 包括产生尿蒸馏水1400余升
- 沉痛悼念!中国焊接领域开拓者潘际銮辞世
- “动态清零”要弄清 这些误解要不得
- 热评丨一季度“开门稳” 展现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
- 上海临港方舱医院增设慢病“专家门诊”
- 苏州相城区:从“心”出发 助力老年人科学防疫
- 沪苏湖铁路、合杭高铁湖杭段……疫情之下长三角铁路建设项目持续有序推进
- 被这些漫画可爱到了!南京援沪医疗队讲解的防疫知识,温暖又实用
- “货车营地”+“黑匣子”精准防疫,无锡多措并举助力复工复产
- 无锡:打通货运“堵点” 畅通产业循环 货车营地服务到“门”
- 上海在岗骑手近2万,纳入“白名单”管理,企业大力保住宿
- 浙江金华千名交通人就地转为抗疫志愿者
- 西宁:保障生活物资供应
- 生命抢救不停摆!华山医院三台神经外科手术同期开展,患者均转危为安
- 山西太原烟火气回归 城市有序恢复生产生活
- 江苏无锡精准防疫再出招 为货车建营地、安装GPS
- 上海市场监管部门“一企一策”助力200余家食品生产企业复工
- 112家商超对接77个村居 上海安亭让市民需求“买得到”“拿得到”
- 安徽萧县援沪“大白”日记:驱散疫情日 回家团聚时
- 兰州山河救援队跨越2300公里驰援上海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丨塞罕坝:赓续红色精神 谱写绿色新篇
- 【阳光评论】同心守“沪” 爱满人间
- 专访|江城:跟新冠病毒作斗争,我“有经验”
- 【侠客岛】中科院都用不起,知网凭啥这么牛气?
- 投降期限已过!乌官员称俄军轰炸亚速钢铁厂 动用火炮和坦克
- 贺一诚将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会
- 澳门文化局:在文物建筑上涂鸦,违法!
- 上海9家新冠定点医院全力救治,“老、小、孕、重”一人一策,中西医并重
- 上海出院出舱人数已超新增感染者数!最大方舱迎万人出舱规模,“进、出”舱提速!
- 一图读懂 | “数”看共建“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运行情况
- 【走进老区看新貌】“普惠金融惠林卡”扩面增量 助推闽西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 【走进老区看新貌】百姓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重现绿水青山
- 【走进老区看新貌】养山护山闯新路 碳中和理念蔚然成风
- 【走进老区看新貌】昔日苏区美如画 绿水青山展新颜
- 【走进老区看新貌】振兴革命老区 让人民生活有保障更幸福
- 唠科 | “躺平”之谬 看过这些数据就懂了
- 凌晨,上海一小区300多人在等蛋糕!或许是他最后一次生日
-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国经济迎难而上 平稳开局
- 新华时评:“稳”有预期 “进”有动能
- 森林草原防火季 | 手绘:遇到森林火灾如何自救
- 森林防火 不容有失
- 森林火灾扑救安全注意事项
- 马来西亚中资企业总商会联合当地高校举办 “中企专场招聘会”
- 土耳其民众对美国在世界各地主导的生物实验室表示担忧
- 综述:美金融企业一季度业绩显著下滑
- 纵论天下|总体国家安全观有三个创造性“第一”
- 以军空袭哈马斯军事目标
- 全球连线|澳大利亚重启国际邮轮业
- 全球连线|美国白宫恢复举办复活节“滚彩蛋”活动
- 全球连线|俄罗斯举行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彩排 普京说西方对俄经济发起的“闪电战”已失败
- 美联邦法官推翻公共交通“口罩令”
- 俄称开启下一阶段对乌军事行动:现在是关键时刻
- 交通运输部:建立和完善货车司机信息共享机制 实行“白名单”管理
- 同心抗疫,温暖守护,我们在一起!
- 交通运输部将对货车司机实行“白名单”管理 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通用
- 广东广州:全市中学阶段学校20日起有序恢复线下教学
- 黑龙江哈尔滨:哈达果蔬批发市场恢复营业 实施严格防控措施
- 动静之间 决战决胜——青海西宁新一轮抗疫见闻
- 一图读懂 | 面对疫情 老年人如何做好心理调适
- 吉林省500户重点企业已全部实现复工复产
- 加大政策供给 推动复工复产
- “雨前行动”,一次极限挑战的实操
- 【防疫科普】如何穿脱防护服?志愿者们看过来
- 吉林市第八方舱医院实现休舱
- 北京:专场接种服务高龄人群
- 四川援吉林医生战疫日记:竭尽所能提供药品,做患者的“哆啦A梦”
- 天津通过上门服务、发挥志愿者力量等方式方便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
- 辽宁沈阳公共交通恢复运营 超过4000户工业企业已实现复工复产
- 国家出台23条举措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 哪些与我们息息相关?
- 上海:全力推进疫情社会面清零攻坚
- 上海封控区为何天天做核酸检测?听专家说原因
X 关闭
政策法规
X 关闭